东汉末年,有一位关键人物,他在幕后筹划了近三年,最终设计成功铲除了当时的奸雄董卓,自此掌控了朝廷大权。起初,人们以为他会鼎力辅佐汉室复兴,未曾料到他却把手中好牌打得一塌糊涂,反倒成为了汉朝的罪人。他就是司徒王允。
王允出身并州太原祁县,其家族乃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太原王氏。虽然尚未达到唐代五姓七望的鼎盛,但当时已属名门望族,世代担任州郡重要官职。年仅十九岁,王允被推举为郡官,以公正廉明的执法赢得百姓赞誉,朝廷亦为之赏识,三公——司马、司徒、司空齐齐征召他入朝,标志着他从地方步入中央政坛的重要转折。
184年黄巾起义爆发,朝廷为平乱,广泛纳贤。王允因才武兼备、忠诚爱国而被任豫州刺史。上任后,他广泛招揽荀爽、孔融等名士出谋划策,亲率军队与黄巾军激战,屡次获胜。黄巾军投降后,王允与左中郎将皇甫嵩、右中郎将朱儁接管数十万降军,细致审查时发现一封由张让宾客写给黄巾军的密信,揭示了朝中宦官的黑暗勾当。
展开剩余81%张让乃汉灵帝宠信的大宦官,权势熏天,操控朝政。竟与黄巾军往来,意图险恶。王允冒险奏疏揭发,汉灵帝重视此事,但张让搪塞过关,未受惩罚。张让心怀怨恨,暗中陷害王允,令其入狱。次年大赦释放,张让又起诬陷,王允再度被囚。危急时,随从献毒药欲助自尽,王允拒绝,称死非皇命,不可私自断生死。
何进、袁隗、杨赐三位高官闻讯,联名求情,灵帝免了王允死罪,但仍监禁。再大赦时,张让操控排除王允,令他牢狱苦守一年余,终被释放,却被免官。189年灵帝驾崩,何皇后长子刘辩继位,何进外戚掌权。何进积怨宦官,决心剿灭。王允也被召回朝廷,任河南尹,协助何进谋划。
何进本可率兵清除宦官,但何皇后被十常侍蛊惑,反护宦官,令何进迟疑。袁绍等劝促下,何进秘密招董卓、丁原等军阀入京,却在进宫见何皇后时遭十常侍暗杀。何进之死源于其犹豫不决,虽不令人惋惜,但引来更大祸患——董卓入京。
何进死后,袁绍、袁术迅速率兵讨伐宦官,十常侍携皇帝刘辩逃出宫外。洛阳城外,董卓见城中火光熊熊,察觉大乱,果断率军入城,在北邙山下收服刘辩。随后董卓控制朝廷,杀宦官,吞并何进部曲,并引吕布除掉丁原,进一步壮大实力。
朝中大臣惶恐无措,唯有王允始终护卫刘辩。董卓迅速废刘辩,立刘协为帝。袁绍愤怒,与董卓争吵后出走,袁术亦逃离,袁隗却愚昧留守,被董卓怒杀袁家二十余口。杀戮虽冲动,董卓却为控制朝政需依靠世家大族,于是任命杨彪为司徒,但杨彪不合作,使董卓转而拉拢王允。
董卓任命王允为尚书令,并兼司徒,虽司徒无实权,但尚书令决策权重大,显示对王允信任。王允表面效忠董卓,实则暗中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他为董卓管理政务,深得信任,经常参与重大决策,地位日益巩固。
在获得董卓完全信任后,王允秘密结交反董势力,包括司隶校尉黄琬、尚书郑泰、御史中丞皇甫嵩等人,策划诛杀董卓。王允还借助董卓对他的信任,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为代理左将军,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,借讨袁绍之名招募兵力,扩大反董力量。
此外,王允从董卓内部寻求帮手,重点联络其部将吕布。吕布与王允同为并州人,彼此有旧交。吕布与凉州军存在矛盾,且对董卓不满。董卓虽重用吕布,却不信任他,常在醉酒时虐待。吕布心怀不满,便主动联络王允,二人一拍即合,王允详述诛董计划,吕布欣然应允。
192年4月,汉献帝病愈,文武百官准备入宫祝贺,王允趁机令士孙瑞将诏书送给吕布,命其准备行动。吕布与同乡李肃带亲兵埋伏宫门,董卓入宫时遭伏击,猝不及防被杀。董卓在郿坞的家眷财物由皇甫嵩率军袭击,全部覆灭。董卓势力一举清除,朝中欢腾,汉献帝命王允掌管朝政。
王允与吕布同获封赏,吕布封温侯,共掌朝政。王允隐忍三年,精心布局,成功铲除奸贼董卓,功不可没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董卓死后不足两月,王允便被凉州兵所杀。
原因在于董卓虽亡,但其麾下凉州兵仍雄踞山东,兵力十余万,而王允及吕布麾下不过三万,且战斗力远逊一筹。起初,王允试图安抚凉州兵,大多数表示愿效忠朝廷,但未采取实质措施,且态度日渐傲慢,失去人心。
王允杀死文学家蔡邕,暴露其残暴专横,令支持者渐少。吕布多次建议赦免凉州兵以稳军心,王允却态度反复,未明朗处理方案,令凉州兵忐忑不安,防备心渐起。最后王允决定解散凉州兵,消息引发将领恐慌,纷纷拥兵自守,局势恶化。
董卓女婿牛辅闻风逃亡途中被杀,手下李傕、郭汜等求王允赦免未果,反起兵号召董卓旧部,迅速集结十余万兵力进攻长安。王允派胡轸、杨整修劝和无效,胡轸更在战场上倒戈助敌,令王允兵力日减。
最终,李傕、郭汜兵临长安,蜀兵开城投降,吕布突围而去,王允势力瓦解,迎来悲惨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